发布时间:2017-04-19
文/联纵智达李政权(jingquezhidao@126.com)
建立能够同化人的团队文化
什么才是能够同化人的团队文化,如何才能把这种文化转化成大家的执行意愿,是两个我们必须思考并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。
李政权见过一家连锁运营公司的总经理(职业经理人),一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,似乎很享受召集人开会和大家听他训斥的感觉。他每次开会的时候,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就是他一个人在哪里唠叨,而且每次开会不是半天就是一天。两三个月过去,各部门头头就几乎向总经理全部看齐,这家企业就成了喜欢开会和坐而论道的公司,与此同时的是,一堆的事情却早早的在等着执行。
我见过一个几乎可以用“最糟糕”来形容的市场部。这是一家药品企业的市场部,这个部门的总监一是见不得谁跟谁走得太近、抱得太紧,喜欢把这个情况当做对自己的威胁,并以实际行动来分化部门成员的关系,让大家相互内斗;二是言语乖张充满暴戾之气,动不动就大声的教训下属一统,仿佛除了他自己,大家都是“垃圾”,实际上他在背后也就是这样说的。很快,这个市场部就变成了充满了相互贬损和争吵,弥漫了火药味并相互拆台的一个部门。
瞧,一个能够同化人的团队文化就这样养成了——尽管,以上事例基本就是团队负面文化的典型,但同样也在告诉管理者这么几个基本事实。
一、我们想拥有什么样的团队文化,我们就有必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比如,我们如果想要自己的团队具备执行型文化,我们就需要成为在执行的道路上向前迈出几步的人。要向自己的团队不是凡事想得多、谈得多,做得少,我们就需要改变自己喜欢坐而论道,热衷开会的习惯,既要精简会议,又需要开会必有决议,有决议必有责任,有责任必有跟踪,有跟踪必有评比,有评比必有奖惩,有奖惩必有改进。
二、能够同化人的团队文化,是大家都认同与谨守的约定俗成。
这就像尊老爱幼的人类习俗,尽管它不一定写进了每一个国家的法律,但却成为全世界约定俗成般遵守的规则。能够同化人的团队文化,就需要具备约定俗成般的特点,为大家如成规般墨守——这并不是贬义词,相反的是,这是要求将黑纸白字写进规章制度里的条款,或是将非“企业法典”中的一些行为及价值观守则,成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规则。
什么又是那些非“企业法典”类的行为及价值观守则呢?比如,不宣扬悲观、阴暗的负能量,不背后议论是非讲人坏话,能创造性的完成执行计划及事项等。可现实的问题是,在一个连制度类的“企业法典”都往往得不到一五一十执行的企业里,又怎能苛求大家对非“法典”类的一些规矩如实的遵守和执行呢?
在李政权看来,这么几点很重要:首先,它们需要成为企业或团队中的底线,对践踏者必有回应性处罚;其次,领导者、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;其三,让能同化人的文化成为兼顾决策者、发出指令者和执行者双边利益的文化。
三、我们想拥有能受到认同、接受,并同化大家的文化,就需要通过考虑双边的利益以力求实现上下同欲。
“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”,如果一个团队里的兄弟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,上下都能够实现同心同德,同心同行,就会成为无往而不胜的执行力铁军——这尽管是一种颇为理想的局面,但也并不妨碍我们向这些方面做靠拢的努力。
但要做到这点,就需要我们突破单边文化的藩篱,让自己的团队文化流淌更多兼顾执行者利益的“道德”血液。比如,制订销售任务的时候,不仅仅是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意愿或者说长官的意志,定下华东市场要完成多少、华南、西南、华中、西北、华北、东北又分别要完成多少,以及要到怎样的增长率,往往需要的是更为充分的考虑到各个区域市场的实际成熟度、历史增长率和完成率等相关兼顾区域市场利益的因素。实际上的情况是,许多企业在制订任务的时候,都是长官意志至上的,所以我所见过的不少企业,其中包括年销售二、三十亿以上的公司,连续五、六年,都没有一年能够达成每年既定的营收及增长目标,它们的销售团队中,80%以上的人也自然都没有办法完成“包干到户”的任务。
是故,这些企业每年的新任务下来的时候,大家都养成了惰性,形成了一种既定的认识“反正都完不成,只要今年不太难看就行”。这样上下割裂的团队,会有执行力吗?这般绝大多数人都完成的执行计划,又会有执行力吗?
答案是否定的,当然,如果你的团队中都是“以服从命令为天职”般的士兵,那么我得恭喜你。
转摘注明:来源微信公众号【商业趋势】lizhengquan02,作者李政权
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454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