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
咨询热线:13817366809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观点智库>联纵观察

企业跟风成功的黄金定律

发布时间:2017-04-19

文/联纵智达李政权(jingquezhidao@126.com)

 

跟风老干妈为何会失败


相信不少的朋友都见过及食用过贵州老干妈这个产品。如果有所留意的话,甚至会记得2000年的前后,市场上一度涌现出了“饭扫光”、“吃饭香”、“饭遭殃”等众多老干妈的跟风者。而且其中还不乏一些知名的大企业。但遗憾的是,跟风者们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——在数得出名的十几个跟风者中,做得最好的一个年销售额也没超过五千万元。

 

李政权有个朋友,是个入行十几年的食品经销商,做的都是知名的一、二线大品牌。看到老干妈一年就可以做十几个亿(2013年,老干妈销售额已经超过37亿了),而且这个市场也被老干妈培育得日渐成熟,于是就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方便X菜,也加入到了跟风老干妈的大部队中来。不过,就如前述,他失败了。

 

前段时间,和他在一起聊天,他还在这事上有所牵念:为什么老干妈会成功,为什么有老干妈在前面开路培育市场,而自己却跟风跟失败了呢?原因何在?

 

渠道?这正是自己的强项——尽管做经销商的渠道并不一定就很强,但这毕竟是经销商吃饭的东西,大多习惯性的将渠道看作自己的强项!价格?自己产品中的配料更丰富,相对老干妈更有价格竞争力。广告、促销?老干妈有过多少广告?我们的通路促销力度并不见得比老干妈小,而且还做了一定的市场炒作。

 

原因找来找去,最后还是将落脚点放在了产品本身尤其是产品定位上。

 

自己的产品定位是方便X菜,首先,作为一个地域特点非常强的产品,在市场接受度上相对有限;其二,既然把它当作菜来卖,显然会面临这么一个严峻的问题:我们在家里做饭会烧菜,在外面吃几块钱一份的盒饭也配得有菜,即使下点面条,如果不是经济状况非常糟糕,或者人实在太懒,也可以煎点鸡蛋,放点火腿场之类的东西。你能让消费者找出多少理由来买自己所谓的方便菜呢?

 

方便?开胃?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尽量多数的目标消费者买单。那,老干妈呢?它不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吗?可它为什么会成功呢?问题是老干妈因为其自身产品上的特点,后来自然转变到了调味品这个行列。调味品这么大的一个市场,难道还不足以让一个已经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新加入品类获得成功吗?

 

咱们再想想。在老干妈推出市场的时候,那个时候要吃辣椒伴豆鼓,辣椒买回来后还得找个东西来捣碎,豆鼓如果不买就得自己腌制,现在还会有多少人干这样的事?老干妈就为消费者们省缺了这样的工序,并刚好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。

 

“这完全可能是误打误撞,但它抓住了机会,它成功了”。李政权的经销商朋友对老干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。是的,以上让老干妈获得成功的因素,可能连老干妈自己的人当初都没有想到。

 

成功总有原因,失败总有出处。不过,我认为这位经销商朋友对自己跟风失败分析得并不深入。

 

对老干妈而言,它取得成功的时机是不容复制的,它在这个品类市场先入为主的品牌地位也是不容复制的,它向调味品领域自然而强势的过渡同样是难以复制的。而对那些沙场折戟的跟风者们来讲,它们跟风老干妈更多的是跟上了形而非神,况且它们所选择的跟风进入的时机,还是在老干妈强势地位已经确立,并将这个品类市场做得非常成熟的时候。

 

看到这里,对那些试图或已经踏上跟风旅程的朋友们来讲,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到底如何才能提高跟风的成功率。

 

现在就让我们继续探讨下去。

 

跟风成功的五大定律

 

李政权一直认为,对那些强大的企业及品牌来说,其实它们的跟风是最让被跟者担心的——因为它们可以用强大的资源及能力弥补短处,建立优势。遗憾的是,我们更多的是处在中小企业的位置上。这也意味着,我们需要更多的追求少错多对。

 

一、跟风的需求要选对。


这里的需求当然指的是消费市场的需求,是跟风的大方向。

 

所有的跟风者都要注意:有些跟风的对象,表面上看创新程度高、定位合理,产品似乎很有前途,但是,太多所谓的好产品没有好市场的产品告诉我们,如果我们向它们跟进,却极可能换来失败——因为这些新领域的开辟者,本身就不与需求对称,是一定会失败的。

 

记得在方便食品领域曾经出现过一个叫做方便米饭的产品,“原创”这个产品的企业及其它所“勾引”出的跟风企业都走进了失败,其原因就在这里。

 

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对许多东西都讲究方便,但在吃饭上却比较讲究,什么隔夜的馊饭和夹生饭之说,就在反向说明这个道理。方便米饭这个产品,不但违背了我们吃饭讲究的约定俗成的规矩,而且它相对方便面泡制时间过长,很容易就泡出了一碗夹生饭。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,就将方便米饭这个产品打入了违背需求导向、市场细分过于狭窄的失败者行列。

 

二、跟风的对象要选对。


在方便食品这个领域刚刚出现方便卷粉、方便粉丝这些细分产品的时候,曾经让多家云南的企业看到过希望,因为它们有过桥米线闻名于中国,成功开进中国的许多城市。

 

于是就有了第一家触类旁通的方便米线企业,第二家、第三家……这样的多家跟风者。但是,所有的跟风者都和开辟米线新领域的企业,走向了失败。

 

追求其原因,并不是消费者们对方便米线没有需求(尽管方便米线的汤包和过桥米线的核心部分——汤料,根本就没有办法比),而是跟风者们跟错了对象——这家企业和它的跟风者都是一般弱小的企业,根本就没有实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培育起来。

 

这告诉给我们一个道理:在自己跟风的领域,领头的企业最好就要有培育起这个市场的能力,如果它做不到,在跟风进来的企业中有无有实力、有决心做大这块蛋糕的跟风者,就很重要了。不过,这又可能需要我们结合竞争导向来确定自己是否跟风进入某个领域,因为跟风对手的多寡和强大程度,同样在影响我们的成功。

 

三、跟风的时机要选对。


前面,我们提到过跟风老干妈的失败案例,知道跟风者跟风失败的原因之一,就在于跟进时机迟晚,在老干妈稳稳树立起了自己的强势地位,并将这个品类市场做得非常成熟的时候,大家才切入。

 

而维生素功能饮料领域的跟风者们,给我们呈现出了另外一番天地。我们知道开辟这个领域的是脉动。在乐百氏的这个“引进”版产品刚有走红趋势的时候,娃哈哈、养生堂、统一等企业就迅速推出了自己的激活、尖叫、体能等产品,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益。当然,脉动由开始到目前的品牌地位告诉我们,这个市场仍在遵守定位领域“第一”的法则。

 

这是由众多强者将一个细分产品很快做大的一个案例,如果我们置身当中,很可能会被强大的对手所淹没。当然,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对跟风时机的把握。

 

说到这里,我认为,对于一般企业领头的领域,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成长期中后段及成熟期的前段跟进比较恰当,因为这个时候,领头羊的市场地位尚不能很强势、很稳固的确立,跟进的对手数量相对有限,市场状况相对明晰化,自己的机会相对大一些。不过,如果是强势企业在前面做领头人,时机就不妨提前到成长期的前半段,对于那些自己能够明确判断的产品,甚至还可以再度提前市场导入期的中后期。

 

四、跟风的地点要选对。


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娃哈哈。对于这家企业来讲,我们知道它的跟风比较突出,并不乏成功案例。比如非常可乐这个产品,在可口可乐、百事可乐两大巨头的的虎视之下,做到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11%的市场份额。

 

对于这个一直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案例,公认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在于非常可乐绕开了两乐的强势市场,选择了“农村包围城市”,以点及面的建立起了自己的“苏区”。这个来源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战略思想,也一直是我们许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。

 

但对我们来讲,仅仅记住绕开大道走两厢,绕开强敌“白区”建“苏区”,是不够的,它也无法确保自己所进入的市场就是更适当的。因为就某些产品来说,这可能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花费为数不少的市场教育成本,如果是这种情况,选择对手市场可以辐射、影响到,但还没有进入的邻近市场或势力薄弱的市场,可能就是你更好的选择。而对那些不需要多大的市场教育,需求显性,一点火就燃的产品及市场,考虑前种方式当然更佳。

 

五、跟风的策略要选对。


事实上,对一些品牌及企业实力相差无几的企业来说,避开领头羊的方式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明智的。比如,乘对手刚开辟这个领域,还未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,而且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又得到了印证的时候,正面相迎,效果往往更佳。

 

在现实的跟风世界中,并不乏这样的跟风者:它们从产品形态、品牌命名、商标图案、包装样式及色调等,几乎完全参照被跟者,而且价格往往还更有竞争力。这让在前面开山辟石的企业非常难受。

 

因为还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及地位,消费者也还没有确立起谁正宗谁假冒的意识;因为跟风者们在市场支持、通路促销、销售政策等方面一系列的大力度作为,让自己跟进也不是,不跟进也不是——跟进了自己不一定有这样的实力做支撑,而且还可能陷进一损俱损的资源及利润消耗战;但如果不跟进,又恐自己刚刚开辟出的大好河山被人家给夺了去。

 

许多人对这样的跟风策略颇有争议,但李政权认为在策略上并不错,只不过在具体的做法上值得商榷。

 

而对另外一些企业来讲,它们可能会选择另外一条跟风的路。那就是在跟风中创新与差异化,以更尖锐准确的细分式定位、从市场补缺、产品形态、概念等方面,赋予不同于被跟者的个性。

 

对这样的跟风者而言,即使你和对手的实力相去甚远,同样可以采取对手进什么卖场你进什么卖场,对手做哪个陈列位你就跟近哪个陈列位,甚至对手用什么经销商你就这个经销商——尽管,在不少时候,强势的企业及品牌都会对旗下的一些经销商有一些排他性的要求,但是,倘若那是一个强势的经销商,它却可能视对方的要求而不见。

 

前面所讲的这些,都在告诉我们营销的世界是“条条大道通罗马”的,但前提是你首先就得把自己的路选对。具体到要在跟风中选一条什么样的策略之路,那是综合权衡需求、竞争及自身资源与能力后的结果。

 

本文来自李政权先生《与强争锋:以弱胜强的营销策略》,2007

助你纵横天下 携手联纵智达
中文|English